養魚離不開水,而養魚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養殖質量。但是養殖戶往往不重視水質監測,只憑經驗養殖,養殖生產受到人為因素的嚴重影響,容易出現“泛塘”現象。如果能夠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,就可以掌握水質的狀況和變化規律,并按照漁業水質標準去對照,及時發現問題,盡快采取有效措施,防止發生意外。尤其是苗種放養前,水質監測要對水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檢測,了解水體的肥力,進行水質調節,檢查各項水質指標是否符合漁業水質標準,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。水質監測也可根據水質情況,確定放養方式、品種和數量。
酸性水可使魚類血液pH值下降,使血液載氧能力下降,使血液中氧分壓降低,引起缺氧癥。堿太多的水會腐蝕鰓組織。水體pH值還影響浮游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。PH值低時,硝酸鹽還原酶活性降低,可能導致植物缺氧;pH值高時,藻類不能充分利用鐵和碳。當pH值低于6時,一些大的支角類就不能存活,許多有益微生物的活動也受控制,固氮活性下降,有機物分解的礦化率降低,物質循環效率降低。PH值超過了生物的生理限度,也會使生物迅速死亡。為此,各國漁業用水標準對此指標均有規定,其pH范圍大多在6.5~8.5之間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僅僅是魚類和餌料生物pH值的合適范圍,并非養殖生產中pH的范圍。
養魚水體受到重金屬污染后,水產養殖品種不斷地通過鰓吸收水中重金屬,攝食時重金屬通過餌料進入魚體,此外,魚體表面與水體的滲透交換作用也會使重金屬富集。水質監測重金屬進入魚類體內,進入細胞,使活性氧防御能力下降,從而損害機體。人們食用含重金屬的水產養殖品種后,重金屬在體內逐漸富集,導致急性和慢性中毒,從而導致疾病和發育不完全畸形等嚴重后果。
飼養過程中,養殖密度不斷增加,外源餌料大量投喂,使殘餌和水生動物糞便在水體中大量積聚,導致養魚水體中氮、磷等營養物質不斷積累,濃度不斷上升,當濃度達到一定限度時,在水流緩慢、溫度適宜的條件下,便形成富營養化。養魚水體富營養化將導致有害物質氨氮、亞硝酸鹽和硫化氫濃度不斷上升,溶解氧含量不斷下降,這些變化會影響水產養殖品種的生理功能,甚至造成水產品大面積死亡。
養殖全過程中,應根據天氣、水紋及養殖品種的生態表現,有針對性地監測水質相關指標,以便及時發現問題,采取相應措施。而且各種重金屬污染物對養殖水體的污染,都可以通過水質監測進行反映。利用水質監測為養殖提供理論依據,避免經驗所致的錯誤、誤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。
上一條:煤場防風抑塵網施工怎樣避免網起毛刺?
下一條:沒有了 |
返回列表 |